69看书网手机版首页搜索小说

69看书网手机版(繁体版)

m.69kshu.win

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逆转1906 > 章节目录(3/4) ()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69kshu.win/15099/

第535章 太空试验田(中)(3/4)

高十倍,成本则只有五分之一,因此效率是五十倍,再考虑低重力环境下四至五倍左右的生产速度,晶圆实验室很快就得出了与光纤实验室相同的结论:应尽快于轨道上建设轨道晶圆厂。而这时搞成品生产的那帮家伙也跳了出来说,轨道的环境使得集成电路和光伏电板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良品率则增为原本的两倍,总之同样要求尽速将地面工厂迁往轨道上。

当然,文德嗣也很想,但问题是工厂不是说迁就迁的。迁厂本身还算快的,在地面把工厂设备安排封装到货仓中,再打上轨道去就好了。问题是工厂一打上去,接下来就要往上运送材料,并把成品运回地面来。但是现在的通天桥的电力却是大大不足的,一天只够跑六趟。

天宫一号的测试基地运转半年后,再顽固的人也承认,必须加大现有的通天桥投射量。一天六次货物投射,总计4320吨的货仓,或者3960吨的货物是远远不够的。是的,也许轨道上没有太多的新造建筑需求,但是别的不说,光是目前投射的几座轨道工厂群,其产能就受到材料限制。轴承滚珠也就罢了,这个数量多但是质量小,基本不太占运输吨位。但是泡沫金属和新型合金这类东西在将最初的样本送回地面分送各工厂测试后,现在全国的各种军工厂全部要求大量供应,有多少要多少,甚至连民用企业特别是汽机车厂也打听到消息来要求供应。

最初火箭组的主任工程师钱学森认为,可见的未来十八年中轨道上不会有2600万吨的运输量需求,因而对文德嗣对于收回成本的把握感到疑惑。现在他明白了,短期内确实可能不需要在轨道上建造2600万吨的建筑体。但是仅仅是送上轨道来加工处理的材料,比说泡沫金属的制造,光是一天一班车,一年就有近二十四万吨。而看各地工厂开过来的需求书,就是一年造2400万吨他们也可全部吃下,他们恨不得把全部的钢材都换成泡沫钢。

至于那些新型合金就更不用说了,这可是文德嗣亲自去了一趟太空,现场指导他们搞出来的。在制作时,文德嗣还一时技痒,在炉前亲手操作,炼了几炉新型合金出来。

还有就是之前搞出来的“铜龙”高能电池和钨晶须装甲。这钨晶须在太空中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也是远超地球,而且成本和废品率更是大幅度降低。而这个高能电池之所以还没升级到“金龙”,就是因为地球上无法生产出满足要求的铁钠合金。但是一旦进入太空,这些生产上的困难都不复存在了。

这些样品被一一送回地球,在测试之后,专家们都疯狂了,性能参数都是大幅度上升,从提高了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不等,而废品率也减低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程度,至于成本也是几倍的降低。于是他们都纷纷要求搬家,把这些工厂全都搬到太空去!

是的,在通天桥建造之前,这些需求一个都不存在。但是当通天桥建完,天宫一号设立完毕,经过短期试验后,立刻凭空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与无数的需求。

更加不用说,还有制药、化工、农学、生物等等各种领域的产品,这些东西都在一一测试,并都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现在这些领域的专家们在测试了从天宫一号送回的样品后,全都头顶青天,狂喜乱舞了。纷纷要求把工厂搬到轨道上去。

而这么多的工厂,这么多的产品需求,这就需要很多的能源,准确的说就是电能。现在中国的这些太空轨道工程在发展上的最大限制有两个,一个就是通天桥的运力,另一个就是能源。

前一个问题另说,暂且不提。先说说这个能源问题,因为太空不同于地球,这里的氧气都是从地球送上来,或者依靠光合作用制取的,数量都有限,所以不适合建立火力发电站。这样的环境自然也不适合建立水力、风力、潮汐、地热等等性质的发电站。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只有太阳能电站和核电站才适合。

核电站当然是最给力的,功率大,搞一座就够很多设施使用了。原时空的历史上,美苏在冷战时期就先后搞出了核动力卫星之类的玩意儿,事实证明这是可行的。但是这也有个问题,那就是成本太高了。虽然现在中国实用的第四代增值堆核电站,燃料利用率比第三代高一百多倍,运行成本是很低,但是电站本身的建设成本还是很高的。再怎么说,毕竟这也是带有辐射危险的东西,光是在安全性的考虑上就比常规电厂严密多了,也贵多了。再说这是太空核电站,技术难度更是高于地面上的。

而在太空中,最廉价也最方便的能源就是太阳能了,而且由于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的折射和反射,光能的利用率比地球高得多。太空中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大气层的阻隔,没有尘埃、云层等物体的干扰,它接受太阳光的强度是地球上的八到十倍,而且更清洁。

其次,解决了地面太阳能发电所难以避免的发电间断和稳定性差的问题。而地面太阳能由于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一天能发电的时间只有不到十二个小时,而且还因为不同时间的光照强度不同,一天中发电强度也不稳定,这也是地面上光伏电站难以大量推广的原因。而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所就完全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它可以24小时持续不断地接收阳光,并且不会有什么光照强度变化,可以持续而稳定的发电。同样一块光伏电板,在太空中的发电量至少是地球的二十倍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不要忘记把本站加入书签哦!
状态提示:第535章 太空试验田(中)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