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秋收后征兵开始遇静静村头话长(6/8)
张志东不再多说,乡里乡亲的,年轻人争着想当兵这是好事。往小了说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往大了说是保家卫国,他没理由不答应下来,说:“好吧,大叔,既然近泽这么急着想当兵,这是好事,积极踊跃,思想进步,跟我年轻时候有点像,我先给报上名就是,在家等通知。大叔没什么别的事吧。”
“好好!我没别的事,这就回去了。”张新民忙说。
“行,大叔,我正好有事需要去公社一趟,顺便把近泽的名字给报上。”
“好好,真是来的早不如来的巧,那就辛苦你啦。”张新民开心的笑着,连声说好,站起身来抻一抻皱皱巴巴的老蓝布中山装,走出堂屋。张近泽紧跟着连说几句感谢的话。
“这有什么辛苦的,出了村庄一会儿就到公社了。”张志东将这爷俩送出大门。杨集公社大院就在张庄南边,只有三里地的距离,确实走一会就到。
回家的路上,张近泽发现父亲张新民竟然有点驼背,一副步履沉重的样子,心想:爹今年才四十五岁就这样了,是长期操劳的缘故吧。心里有些不好受,转过头不再看父亲,目光游移间,无意中发现有人远远的向他招手,仔细一看,原来是同学张静静。张近泽跟父亲说有点事先不回家了,然后沿着一条庄里的小路朝南走,并朝着张静静招手示意,意思是有话想跟她说。
直到出了张庄,在一处较为清静的地方,张近泽这才停下脚步,回头望一眼张静静。两人是同学,又是住在同一个村庄,从小一起长大,还是比较腼腆和保守。从来没有大大方方的在一起交谈散步,张近泽的意识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概念,传统观念下长大的人不容易走出这一步。
张近泽见张静静走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有时候内心里也会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他俩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同学,巧合的是还有共同的小名。当初父母为什么给自己起了燕平这么个小名,张近泽没有问过父母,私下里也曾苦思冥想,这个小名是不是男孩子也可以叫呢?主观意识作用下,一直认为也可以叫。这些年即使他俩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提小名的事,应该是心照不宣吧,或者是都不好意思说起。
张静静家境优越,父亲张志喜在杨集公社的医院里工作,母亲就是张庄大队书记姚守英。姚守英平时留一头短发,秀外慧中,行事干练。这样的家庭在农村颇受尊重。张静静长得文静清秀,娇小可人,眉目流转间自然有一种灵秀气质。说话轻声细语,非常动听。更兼一头美丽的秀发,宛如出水芙蓉,一尘不染。性格上一点也没有随她娘。
“你去我叔家做什么呀?”张静静追上来,好奇地问道。张志东与张静静是一个家族的本家关系,并不是亲叔。
“你不是在公社副食品商店上班吗?今天怎么没去呀?”张近泽没有回答问话,先是问张静静怎么没有去上班。
“我歇一天,”张静静瞟一眼张近泽,柔声细语,又问了一句,“你去我叔家有什么事吗?”
“是有点事,嗯,是这样,我想去参军,所以就……”张近泽有些吞吞吐吐地说道。
听到这话后,张静静沉默片刻,说:“那要到很远的地方吧……”她也说了一半话。
“去哪里无所谓,既然当兵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张近泽微笑着说,眉毛一扬,目光注视着张静静。此刻张静静也在注视着他,两人四目相对,立刻不约而同的转向别处。虽然是在一个村庄长大的,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相互注视。
“刚毕业半年,感觉你变化不少。”张静静发现张近泽目光中透出坚毅和沉稳,这与在学校时有许多不同,心中不免感触。
张近泽心想:“哪有什么变化,这不还是老样子,破衣烂衫的,哪能和你比啊,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只是说:“我能有什么变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说的变化是指内在的东西。”
张近泽笑了笑,这还是头一回听说自己有变化,而且还是内在的东西,伸手抓抓有些蓬乱的头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人还有内在的东西,关键是自己还有内在的东西,忽然明白了大概意思,好像是指内在的气质和修为吧,想到这里,故意假装不知:“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呢?”
张静静抿嘴一笑,没有回答,只是又问一句:“你每天除了干活还做什么呢?”
张近泽认认真真地说:“秋收这段时间,农活很多也很累,空闲的时候,我喜欢看看书,这你是知道的。”
“最近看了什么书?”
“这几个月看了冯德英的《山菊花》。我本家小爷知道我喜欢看书,把他家里的《三侠五义》和《聊斋志异》两本也让我拿来看了。”
“你说的这些我都没看过,不像你这么喜欢看书。”
“你看看《山菊花》吧,找个时间我把书给你送去。那两本书就别看了。”
“那两本书我为什么不能看呀?”张静静有些好奇。
“我是觉得不太适合吧,《三侠五义》里讲的是宋朝时候,一些江湖人物行侠仗义的故事;《聊斋志异》里说的都是些狐仙鬼怪的故事,怪吓人的。而且都是文言文。”
“那就不看了,《山菊花》呢?里面的内容怎么样?”张静静轻轻笑了。
“内容是写咱们山东胶东那地方革命暴动的故事,很感人。”
“行
第6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