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琼林会武(4/4)
陈文祺连忙对张峦行了一礼,说道:“多承侯爷谬赞。也许是碰巧了,几场试题恰是在下平日钻研过的,不值一提”/p
张峦“嘿嘿”一笑,话锋一转:“陈状元不要过于自谦,有史以来,‘三元及第’可谓凤毛麟角。就拿我朝来说,你可知自洪武十七年开科至今,有几人得享‘三元及第’的殊荣?”/p
张峦老奸巨猾,这一问可谓毒辣之极。/p
席间文武百官谁都知道,大明自开国至今一百二十二年,虽说科考取士无数,但称得起‘三元及第’的,除本科陈文祺之外,只有辛未科黄观与乙丑科商辂两人而已。/p
刚刚辞世不久的三朝元老商辂,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已是盖棺定论,自然无可非议。但黄观的“三元及第”,却是永乐以来近七十年朝野三缄其口的话题。/p
洪武二十四年,黄观参加由太祖朱元璋亲自策问的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钦点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是大明开国后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进士。不仅如此,他在县、府、院sān_jí经过县、府、院、乡、会、殿六次考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太祖去世时,因太子朱标早死,故遗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殿上群臣畏惧他的权势,大都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说:“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建文四年,朱棣发动“靖难”,起兵北平府,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时,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经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黄观死后,已经登上皇位的朱棣仍不解气,下旨在《登科录》中删除黄观的姓名,辛未科状元黄观以及他连中三元的辉煌记录从此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p
作为宫廷斗争中的悲剧人物,黄观可以被革职、被处死、被诛灭九族。但从历史的视角看,黄观的功名出身无法抹杀。尽管《登科录》中没有黄观其人其名,辛未科有一个状元却是真真实实的历史。如若罔顾历史,避开黄观不提,读书人的节操何在?但如提到黄观,就有可能要犯欺君之罪。放眼当今天下,除了皇帝朱佑樘,还有许许多多的王侯,他们可都是太宗皇帝的嫡传后代(太祖其他子孙后辈,经过近百年沉浮,一部分已失去王位),这些王爷侯爷不群起而攻之才是怪事。/p
陈文祺虽然性情冲和,但也有书生执拗的一面。对于把个人操守视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他来说,既然避无可避,只好直面以对,生死去留已经无从选择。/p
想到这里,陈文祺徐徐说道:“陈某初次入京,与侯爷更是素昧平生。自会考至今日,得蒙侯爷几次‘关照’,陈某幸何如之?今日侯爷不抻量陈某的学问,却将无人不知的本朝旧事拿来垂问,不知是怕为难陈某,还是别有居心?但无论如何,侯爷问话,陈某不能不应答。不过如果陈某应对失度,侯爷这出题之人也有干系呢。”/p
“你……”张峦一听,顿时就要发作。他如何不知,陈文祺这一番话是要将他与自己捆绑在一起了。/p
“侯爷别急,陈某这就转入正题。陈某才疏学浅,今科侥幸问鼎乡试、会试、殿试,乃是圣上恩典、各位大人错爱之故,别说与先贤相提并论,就是与今日苑中的同年相比,也不见得高明。至于说到“连中三元”的先贤,成化首辅商公当之无愧。”/p
陈文祺说到这里,宴会中除皇帝朱佑樘和皇家诸亲王外,其他文武百官都有失望之色。一些耿直的大臣原本对陈文祺今日的表现心存好感,这时却有些耻于他的人品,心道此人也不过趋炎附势之徒,完全没有读书人坚持真理的气节;而张峦则因没有达到目的而失望。/p
不料陈文祺话锋一转,直言无讳地说道:“商公以外,洪武年间辛未科进士黄观当是大明‘三元及第’的第一人……”/p
话音未落,亲王席中立时骚动起来。/p
“陈文祺,你好大的胆子,先皇祖已经废黜了黄观那奸臣的功名,竟敢提到他?”/p
“陈文祺,你这是为黄观那逆贼翻案来了?”/p
“陈文祺这是犯了欺君大罪,恳请皇上从严发落。”/p
“……”/p
张峦听着满园愤怒的声音,心里洋洋得意,心想陈文祺你的好日子就要到了。而场中文武百官相顾失色,纷纷扭头朝皇帝朱佑樘望去。只见朱佑樘眉头微皱,将茶盅往案上重重一放,用手朝亲王席那边虚按一下,制止了亲王们的鼓噪,然后重重地“咳”了一声……/p
/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