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贡使来朝(4/5)
随堂太监心领神会,紧接着高喊:“早朝已毕,退——朝——”/p
“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
徐溥、马文升等人随同皇帝的銮驾来到“云台”,这是朱佑樘即位后除早、晚朝外,召见有关大臣议事的新的朝参方式,史称“平台召见”。在这里,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大家可以共同讨论一些问题而不是由皇上一人决断——当然,最后还是皇帝说了算。/p
朱佑樘与别的皇帝有两大不同,一是前面已讲过别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只有他是一夫一妻——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二是别的皇帝都喜欢神神秘秘,让臣工们觉得君威莫测,他却愿意臣工们知道自己的意图,这样不仅君臣关系融洽,而且配合默契,事半功倍。/p
来到云台,君臣坐定之后,许宁急切地说道:“阿尔木坚持三千人马入城,其中定有阴谋。还请皇上收回准予鞑靼使团入城的旨意。”/p
“是啊,鞑靼君臣一定不怀好意,恳请皇上三思。”马文升附和道。/p
朱佑樘没有理会他二人,而是向徐溥、刘健问道:“礼部二位爱卿以为如何?”/p
刘健见徐溥望着自己,便说道:“臣以为,鞑靼此次名为朝贡而来,实则另有企图,就是探虚实,找借口。”/p
“啊?”朱佑樘似乎很感兴趣,对刘健说道:“他探什么虚实找什么借口?刘先生请接着讲。”/p
“皇上即位以后,大刀阔斧整饬吏治,上至朝廷下至地方因人事代谢难免出现震荡,巴图蒙克也必有所耳闻。他以为这是与我大明断绝宗藩关系的大好契机,但一怕消息不准确,二又没有恰当的理由。于是借朝贡之机,前来打探虚实,然后决定是否兴兵作乱。而且——如微臣所料不差的话——他必会在呈贡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寻找借口冠冕堂皇地摆脱其藩属地位。故此,臣以为双方的角力应在贡品交接而不是其他。”/p
朱佑樘不置可否,转而又问徐溥:“徐爱卿以为呢?”/p
“刘大人所言,臣深以为然。巴图蒙克何许人也?此人怎么甘心望北称臣?自成化七年至今近二十载,他已经隐忍太久了。臣也相信,这次朝贡,他们就是为寻找‘口实’而来。”/p
“‘口实’?什么口实?” 许宁有些不解。/p
“巴图蒙克想断绝与我大明的宗藩关系,得找个借口,不然的话,别人就会指责他的不是。如果是我大明贻人口实,比如阿尔木说他带来的三千人马是普通百姓,如果不许他们进入城内,那就是没将他们当成是我大明属国的子民,他就可以说,既然天朝未将蒙古百姓当作你的子民,蒙古就不是天朝的藩国,那么,我就不必年年纳贡、岁岁来朝了。”徐溥耐心地解释。/p
“如此说来,他这是故意找别扭来了?” 许宁似乎有些明白,继而愤然说道:“皇上,一个小小的鞑靼,能有多重斤两?天朝不找他的别扭已是他的万幸,他还想虎口捋须?照微臣看,不可如此迁就他,三千人马只能在京畿城外画地为牢,只许那阿巴海带阿尔木进城呈贡。他如不服,就让他三千人马有来无回。”/p
朱佑樘白了许宁一眼,说道:/p
“我朝承蒙诸皇祖开疆拓土,威德遐被,乃使四方宾服,万国来朝。一个鞑靼小国,自然不足为虑。但在它的后面,还有安南、暹罗、乌斯藏、琉球等诸多藩国,这次如何对待鞑靼,这些藩国都在看着呢。若动辄刀兵相见,别人会说我大明恃强凌弱,顺我昌逆我亡,必会使我大明所属藩国个个自危,到时难免烽烟四起、百姓涂炭。只有‘以德睦邻和谐周边’,才能让藩国甘愿附庸,与我大明永世通好。”/p
“那……,就任他胡来?”许宁还是不服气。/p
“非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他巴图蒙克若是公然挑衅,我便师出有名,让他与一众藩国作一回‘榜样’。”朱佑樘说完轻蔑一笑,潜台词不说自明。/p
“臣冒昧说一句,虽然皇上也认为他们为‘口实’而来,还是要有所防范,毕竟巴图蒙克阴险狡诈,诡计多端。”马文升深思熟虑地说。/p
朱佑樘点点头,说道:“不错,朕让你们来云台议事,就是这个意思。阿尔木在进城问题上做文章没有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后面肯定还要闹出点什么动静。但他要搞什么鬼不得而知,只能以静制动,见招拆招。此事徐、刘二位爱卿多操点心,毕竟礼部出面较为合适。还有,朕已与阿尔木言明,进城留下武器,校场只进不出。请许爱卿调派五百名校尉,前去外城门协助羽林前卫把守,决不让他们带进一刀一剑。”/p
羽林左卫属上十二卫,与锦衣卫一样,主要负责内城即紫禁城的护卫;羽林前卫则是二十六卫之一,负责外城防卫,二者并无辖制关系。/p
“臣等遵旨。” 徐溥、刘健、许宁躬身领命。/p
“牟爱卿,待他们三千人马进入校场之后,你可调派一名指挥同知带领两名千户及所辖锦衣卫校尉,协同兵部看守校场人马,封锁校场,不得让阿尔木的人自由进出。”/p
“臣遵旨。” 牟斌躬身领命。/p
“马爱卿。”/p
“臣在。”/p
“饬令北、西北边防重镇各路总兵,务要整军备战,防敌来袭。”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