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莫为,雪融(求全订)(2/2)
不过即便只是个花架子,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心中最为畏惧的杀器,毕竟这种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感觉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血肉之躯碾碎。/p
尤其是王离和李信等人,明知道没有任何实战作用,依旧对这架特殊的战车爱不释手,不过作为第一辆天子座驾,除了实际意义,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若是没有王诩坐镇他们也不敢随便拉出去溜溜。/p
于是就找了个暖和的天气,拉着王诩好好的体验一下天子座驾。/p
美其名曰‘春游’。/p
河流还没融冰,绿草还没冒头,哪儿来的春意?/p
对于这两人的小心思,王诩自然是心知肚明。/p
从毫都出发,沿着用夯土和石灰水泥铺建的驰道,慢悠悠的走着,花了两个小时就到达了朝歌城,而且途中的风景王诩也有些不认识了,原本的密林大部分被砍伐了,应该野草灌木丛生的大地,也被规规整整划分成田地。/p
等着来年耕种,驰道两边每隔一里地还有专门负责维护驰道的人员住宿,估计等人口再多一些,这边就会形成一个大型的村镇群落。/p
毕竟有了道路,有了田地,那么自然就会有人烟。/p
朝歌城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无论从规模还是建筑群,都比毫都要差太多了,这是因为王诩和墨奎早就制定好了要将朝歌城迁到祖山群中,那里正在修筑着可能是目前华夏最雄伟的城墙建筑。/p
所以朝歌城就没有太多的修缮,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不过里面的风景和人烟却迥然不同了。/p
所有人都穿着暖和的貂皮大衣,没有冬日劳作就在城内窜门,而更多的则是到学宫里去抄写天条,已经完全没有了茹毛饮血的原始气息。/p
这种在王离他们眼中的‘神仙日子’,才刚刚达到王诩认知的文明社会基础的生活状态,距离他想发展的小康生活差的还有很长一段距离。/p
朝歌城的石河分支已经彻底被哑儿规划成了养殖方塘,就等着天气转暖后,去河里抓蝌蚪放进去了。/p
不得不说,这个十一二岁的小家伙,似乎对于规划有着异于常人的天分,王诩看了他给朝歌做的护城河,都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水循环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善了。/p
而且最近他已经开始在研究王诩说的下水道了。/p
为了不浪费他这样的天资,王诩十分想让王离现在就回秦国,把当年建设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宝贵典籍给拷贝过来一份。/p
如果能够找到李冰传承人,那就更好了。/p
孤竹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多项技术瓶颈的尴尬时期了。/p
王诩作为一个‘大帝’虽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也都是理论级别的,皮毛概念还可以,但是一旦更深入的钻研,那就有些束手无策了。/p
毕竟考据挖坑他在行,这些其他的专业,他也是个业余爱好者啊。/p
而且电脑中的资料,也都是描述出来容易,实践起来却问题重重,如果灌钢法没有涂山娘子的专业传承,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试验成功。/p
本来以为至少要经营一年才会出现这种人才匮乏缺乏技术工种的情况,但是现在一看,确实得抓紧趁着秦始皇还没有彻底打散秦末时期的各项人才的时候,从中原抢一批人才回来。/p
稷下学宫就是王诩最近一直在谋算的地方。/p
这个地方算是所有人文爱好者最向往的地方了,几乎要比周朝的图书馆还要吸引人,因为稷下学宫算是华夏文明走向正统道路的发源地之一了。/p
这跟之前的史前文明不一样,稷下学宫算是将华夏各个时期,各个地域发展出来的文明文化熔成一块精铁了。/p
王诩感觉自己就算是从里面抢一些典籍出来,也是为华夏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了。/p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