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三教各别,仙道各别!(7/8)
“大乘佛教,名义上是打着释迦摩尼这个印度老头的旗号,实质是中土儒学和佛教哲学体系相互不断妥协不断融化之下的一个新产物;密宗,实质上是套用佛学理论来融和印度婆罗神学派、性力派、瑜伽以及西藏本土巫教和道教内练术的一个大杂烩而已。密和释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有神,特别崇拜教主,后者无神,反对偶像崇拜。所以老衲认为,密宗的最高神所谓的大日如来,不是佛陀,实质上是婆罗门教的梵天;至于禅宗,名义上是佛,实际上也是佛教中观学融和庄子‘齐物逍遥’说的新产物。”
闻言,王平就笑了起来:“原来大乘、密、禅都是新产,果然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都说今人善炒作,实际上古人更擅长,早已把‘包装、炒作、营销’这套技术玩得滚瓜烂熟、炉火纯青…”
魔僧也笑了起来,回道:“实际上佛学既不复杂,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究其实质,不过一心而已。心生万法,故无所著其心,故能灭心,故能断识,故能不受后有。灭心断识四个字就概括完了,确实是简单。但人心都喜好神秘、深奥,所以后世佛教徒就利用人们这一心理,故弄玄虚,把个简单的佛法搞得玄幻神奇、复杂无比。”
王平一想,也是!三祖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择捡”,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世人都仰慕复杂的东西,轻视简单的东西。话说白了,人的天性里就有点“犯贱”的因子。
不过佛法虽简,但“不生”却不是自己的追求,于是就问道:“佛学大义已明,请论仙道。”
魔僧道:“儒求成圣,佛求不生,道求合道,仙求永生。虽说仙道各别,但求长生就得先探寻生命活动的规律。故云:求仙必索道。”
“道有黄老之道和庄子之道,其大旨都是师法自然。但黄帝治世,老氏治生,庄氏治心。故修身养性要用老庄。简言之,老氏的要点在于‘致虚守静’,然后即见万物并作,即旁观其复,观其复即可知常,知常即明,明就是掌握了规律,就可以没身不殆。换言之,老氏的不殆,不是长生不死,而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
“庄子之道,主要承接于老子,但却有另有发挥,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要点就在于‘忘我’,罢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无终始为友’的一种至高的逍遥之境。”
大致讲解一下老庄的要点之后,魔僧又说道:“老庄之道,下手甚易,成就至高,实是超脱妙法。但其道直指本源,忽视末节,上根利器者可行,中下根器者难悟。何故?盖因其道针对‘心’而设,需‘忘身’才得入门,世人却多执着于**,卒难领悟,故还需神仙之学辅助。”
王平就是一叹——老庄之道固然高妙,但世事却皆知易行难。虽说仙道“神形俱妙”之后亦是身心合于太虚,归宗于老庄,但世人又有几人能‘忘身’?至少自己就做不到。
修行壁如渡海,有人天赋异禀,能以身渡。有人财雄势大,可以飞渡。有人家贫体弱,就需船渡。所以才有仙道,就是权宜之计,就是渡海之船。
“仙道是渡海之船?仙家形神俱妙后亦归宗于老庄?”,魔僧就呵呵一笑:“理诚如此,但仙家和道家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不可简单的混为一谈。”
随后,魔僧便指出了仙道最大的不同之处!
正统的道家,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反对人为的机巧,提倡顺应自然。在生死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
道家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道家认为生死是同一件事情,活着的时候毋须欢喜,死亡来临时也大可不必悲伤。活着,只是在天地中寄存了一段时间,死亡,是一场大休息。不悦生,不恶死。生死都不去抗拒它,一切都顺其自然。
道家的生死观如此之豁达,自然也就不会去研究长生不死的学问。如何长生,那是神仙家关心的问题。
至此,王平算是明白了“仙道同宗各别”和“三教各别”的真正含义了。
道家,并不等同神仙家,但却可把神仙家看成道家。因为神仙家的修炼理论,源于道家。
两家对生死的看法不同,但学术却可以通用。所以魔僧才说仙秦汉方仙道和后世宣扬长生的道教道以黄老庄为代表的正统道家同宗而各别。
虽然后世道士也吸收释儒二教的一些东西,但根子上,还是神仙家,还是道家。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丹道南北二宗之祖张紫阳和王重阳。
张紫阳在《悟真》前后序及外集杂篇中引入禅法,某些和尚就全然无视《悟真前序》最后的那段话语,视之为佛法至高之铁证,为之欢呼雀跃不已。
《悟真前序》末尾言道:唯闭息一法,忘机绝虑,即与二乘坐禅颇同,勤而行之,可入定出神。奈何神识属阴,宅舍难固,不免常用迁徙之法,既未得金**返还之道,又岂能回阳换骨,白日而升天哉?
由此可知,人家张紫阳并不像某些梵子想象那样“推崇”禅法,在著作中引入禅法,不过借你家的“常用迁徙之心法”,为我家丹法炼心之用而已。紫阳最推崇的,还是“一得
第7页完,继续看下一页